来源:邢台日报-邢台网
测量员王云峰:用精准书写人生
本报记者谢霄凌通讯员王春雨
11月13日早晨5点,“嘀嘀嘀……”清脆的闹钟声打破了项目部宿舍的宁静。从睡梦中醒来的王云峰简单洗漱后,迅速地整理好测量设备,向施工现场出发。
王云峰,28岁,中建路桥六公司的测量员,从事测量工作已有6年时间。大学毕业后,他来到中建路桥六公司工作。
扛着十多斤重的仪器在工地上“实践”,从高度、角度、距离等基本操作开始练起。日出而作,晚上挑灯夜战研究图纸,基本功日渐扎实。
每天清晨,其他工种施工还未开始时,他就早早地到达现场,开始了一天的大桥施工测量放样工作。每次放样点位结束后都要与现场实际进行比对、校核,保证点位正确。“准确的数据是在全面掌握施工总平面图的前提下,心里要有每个位置的标高,甚至进行‘测二复二’,这样心里有数,精度肯定在可控范围之内。”王云峰介绍说。
王云峰说,测量是各个施工环节的眼睛,没有了眼睛就没了方向,没有事前精心准确、及时测量,其他工种的施工作业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,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,影响工程质量安全。为了不影响白天正常的施工进度,王云峰尽早到现场,一天施工下来最后再进行校正,确保桥梁工序质量。
有一次,图纸上的数据和施工有误差,王云峰焦急万分,如果不能尽快拿出解决方案,将会造成工程滞后。他一方面报告项目总工程师,与设计单位和技术人员积极对接,另一方面现场踏勘,计算数据到深夜,经过20多个小时的研究和验算,最终破解了难题,使工程提前步入正轨。
王云峰说,从戴上安全帽扛起机架那一刻起,他已经明白这份工作的责任和重担。夏天校核墩身模板,王云峰全身暴露在毒辣的阳光下,衣服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。到了寒冬,尽管穿着厚重的衣帽,凛冽的寒风依然吹得面颊生疼,口罩、帽子上结满寒霜,脖颈中蒸腾着白色的雾气。王云峰说:“这都不算什么。看到工程竣工,一切都值得了。”